2014年,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将信息化列为学校发展战略之一。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这一发展战略,持续投入建设,通过整体规划、重组机构、创新机制、汇聚资源等举措,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方面的深度融合。
“八维度”重构人才培养新体系。学校面向信息化时代人才需求,着力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构教学环境、重修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评价方式、发展教师能力、营造教学文化、构建育人生态八个维度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理念,形成有利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顶层思想设计;重构环境,实现“云+端”一体化教学“三空间”深度融合;重修方案,注重学生全面、个性化和自主性发展;变革过程,形成以数字化、研究性学习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形态;创新评价,形成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价;发展能力,加快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角色转型,重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体系;营造文化,形成重视信息技术融合的“尊重教学、崇尚创新”的整体氛围;构建生态,形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育人环境。
“两结合”构建科教研用新范式。学校注重打造科研信息化的“两池”,即“资源池”和“服务池”,通过“科教结合”和“研用结合”,推动“科研活动方式变革”和“科研创新环境变革”,构建高校科研活动与科研资源利用新范式。一方面,信息技术促进了学校高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如人文社科数字化平台促进了语言学、历史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一流学科建设进程中,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校级数据中心发挥了很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中国农村发展智库平台、校园网格应用体系平台、校际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等平台,动态数据和数据分析为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依据。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理科交叉融合,为环境粒子碰撞的海量数据计算、农药先导化合物的高通量虚拟筛选等研究,提供了计算资源、计算方式等支持。
“一协同”拓展办学新空间。学校创造性地建构了“UGSB”(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学校/用户—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开展了与地方政府、企业和中小学校间的协同合作,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以信息化助力学校基础教育合作办学,推进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等。学校促进信息技术与社会服务融合创新,拓展了学校新生态,开创面向未来的高校教育发展新境界,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
“五个一工程”优化治理模式。学校坚持以“数据为基础、以流程为关键、以服务为核心”的原则,构建“大平台+微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含“五个一”工程(认证一个口、服务一个厅、流程一张表、决策一平台、数据一个库)在内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一站式”门户、“一张表”流程平台、决策辅助支持平台、数据中心库、基于企业微信平台校园移动门户、电子邮件系统、站群管理平台、教师个人主页、云桌面、微软正版化等10余个基础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完成涵盖教务、校医院、后勤、图书馆、人事、档案、财务、OA、学生就业、科研、国资等业务范畴的40余个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和业务系统建设,推进互联网+校务、消除数据“孤岛”、打通业务系统、提供便捷服务、规范办事流程、提升业务质量,实现管理服务分离、业务模式变革和治理体系优化。
学校开创性地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表征和推进策略,为教学实践活动奠定了理论基础;牵头制定全国教育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和发布了信息化教育领域的7项国际标准和30余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部分标准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教育技术分委员会采纳。研制符合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系列管理与服务规范30余项。
“第十一届党代会”“发展战略研讨会”“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会议”“教育部信息化试点工作部署会议”“全国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大会”“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等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的重要会议和活动,加强了学校信息化文化基因的培育,浓厚了校园信息化文化氛围。2018年《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实践探索》荣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政策引领,久久为功。近年来,学校教育信息化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品牌特色逐步彰显,得益于不断地尝试和探索:
——做好顶层设计,达成共同发展愿景。信息化被列为学校五大发展战略之一,这是全校范围内能快速达成信息化发展与建设共识的根本原因,也是学校信息化工作得以快速推进的根本前提。信息化发展战略能够通过统一整合学校社会各类信息资源,使得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和运营保持一盘棋,实现在一张蓝图上设计,一条路径上建设,一套体系下运转,节约集约使用资本,确保按照蓝图的总体布局,沿着既定的目标实施路线,在统一的体系机制约束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愿景。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学校资源配置。在体制保障方面,学校专门组建负责信息化工作的实体职能部门——信息化办公室;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通过业务标准化和流程再造,重设信息化机构组织架构,稳步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在机制保障方面,学校建立了持续稳定的信息化财务预算投入机制;建立了每四年召开一次的“信息化工作大会”专门研讨学校信息化工作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形成了面向校内各单位的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校内各单位信息化工作年度目标任务清单、学校信息化水平评估等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了信息化项目建设全过程跟踪与技术服务机制;确立了面向校内师生的信息化业务管理研究、应用开发、数据清理、流程再造等信息化自主科研立项机制;打造了具有华师特色的信息化研究队伍、信息化办公室技术与管理人员队伍、信息化分管领导队伍、信息系统管理员队伍、师生自主技术开发队伍、服务外包单位和产品供应商技术队伍6支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保障团队。
如今,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华师将继续擦亮“信息化”这张亮眼的名片,围绕学校发展战略,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发挥优势,综合施策,让信息化为学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能”,助力华师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理念先进,信息化基础环境一流,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高度智能化的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
(审读人:吴俊文)